×

两个月挣了 50 万美金,流量是挣钱的基础

hqy hqy 发表于2025-07-14 22:11:41 浏览2 评论0

抢沙发发表评论

QQ_1752502440845.png


看到这样的标题,谁不迷啊,AI、21 岁、2 个月50 万的。
原来这个叫Roy Lee 的哥们就是那个先是被哈佛取消入学资格,然后做了个面试作弊工具(一个帮助用户在技术面试中“作弊”的工具,通过AI实时解答编程问题,且无法被屏幕共享检测到),用它面试亚马逊还录用了,还做成视频发出去,被亚马逊投诉又被哥伦比亚大学停学的。
他倒是因为这事儿彻底火了,甚至完成了1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,还是由a16z领投。
我一开始还觉得这跟抖音上高考考了 200 多分然后变成网红可以搞直播挣钱的路子是的,后面一看这人是高中就因为成绩优异就被哈佛录用了,只是因为高中时违反校规(偷偷溜出去见女友)被取消资格。
但道理还是这一个:流量是挣钱的基础
这哥们的方式和做法虽然有很大争议甚至被一些人不齿,但是从结果上看很多方法还挺适合当前环境的,搞搞营销,搞搞增长,还是有点套路的:

病毒式内容先行,产品功能次之


Roy 通过制造争议性内容(如 Interview Coder 的“作弊”噱头)迅速吸引注意力,而不是先推销产品本身。他的逻辑是,先用“出格”的故事或场景(比如“约会作弊”视频)引发讨论,再引导用户关注产品。他的“反向流程”——先构建病毒式传播,再根据数据反馈迭代产品。

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先打造一个“抓眼球”的故事,比如失败、逆袭、争议,比单纯展示产品功能更能吸引流量。例如,他用 Interview Coder 的丑闻成功筹集了 1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(由 a16z 领投),证明了“流量=机会”。

别怕“出格”,用一个大胆的故事或噱头作为杠杆,吸引用户和投资者的目光。产品可以慢慢迭代,但流量必须先到位。


高频内容发布,构建“内容宇宙”


Roy 强调“分发为王”,通过雇佣 60 个内容创作者,每天在 Instagram、TikTok 等平台发布 Cluey 相关内容,两个月内获 7200 万次观看、50 万用户注册。他还提到,即使是小更新,也可以每天“发布”,保持算法活跃。

类似 Duolingo 的“鸟”形象,Roy 打造了一个以公司为中心的“内容农场”,用员工和创作者的个性(比如搞怪舞者视频)制造持续的讨论点,类似真人秀效果。

我们也可以利用低成本 UGC(用户生成内容),通过高频发布(即使内容简单)占据用户时间线。比如,模仿热门视频的钩子和节奏,快速制作短视频。

内容不需要完美,但要高频、抓眼球。找到几个“网感”强的创作者,持续输出品牌相关内容,就能放大影响力。


心智占有(Mind Share)比品牌知名度更重要  


Roy 追求的是让 Cluey 成为“午餐桌谈资”,而非单纯的观看量。他通过“50 个实习生”或“作弊神器”这样的争议性叙事,引发强烈情感反应(好奇、震惊、批评),让品牌深入人心。(心智份额是指产品在人们日常对话和讨论中占据的比例,而非单纯的观看量。它通过引发强烈反应而非仅仅是“脑残粉”式的观看来实现。

Cluey 的发布视频模仿 Black Mirror 风格,展示 AI 眼镜的未来场景(虽未开发),让人觉得“疯狂但酷”,迅速成为 Tech Twitter 的热门话题。

个人 IP 或初创公司可以通过制造“争议点”引发讨论,比如发布一个大胆的观点或夸张的愿景,哪怕产品还没完全成型。

别只追求“被看到”,要追求“被讨论”。用 50% 的人讨厌、50% 的人喜欢的内容,制造强烈反响。


深谙平台算法差异,精准分发 


Roy 针对不同平台(如 X、Instagram、LinkedIn)定制内容。X 平台奖励争议性(比如舞者视频),Instagram 适合 UGC 和视觉化内容,LinkedIn 则用专业化内容。他还主动寻找算法热门的创作者(即使只有几千粉),通过群聊招募他们。

他在 X 上发的“50 个实习生”视频在 LinkedIn 也火了,但在 Instagram 上效果一般,因为 Instagram 用户对“疯狂”内容已见怪不怪。

我们也需要研究目标平台的算法特性,比如 TikTok 偏好快节奏、情感强烈的短视频,X 适合争议性话题,找到适合的创作者放大内容。那么国内的话同样的公众号,小红书,抖音上也是不一样的。

别“一刀切”发内容,针对每个平台的用户习惯和算法优化策略。找到“算法宠儿”合作,事半功倍。


创始人即品牌,真实胜过“企业范” 


Roy 反对无聊的“企业化”账号,主张公司声音就是创始人声音。他在 X 上大胆发声(比如公开被大学开除、搞怪视频),用真实个性吸引支持者,哪怕一半人讨厌他。

他认为早期创业者无需担心声誉,线上争议不会影响线下生活,因为“喷子没胆当面说”。他还说,成功的公司从不因创始人争议而失败。

个人 IP 打造者可以通过分享真实故事(失败、逆袭、争议观点)建立信任。初创公司可以用创始人的个性定义品牌,而不是模仿大公司。

别怕被骂,勇敢做自己。你的个性就是品牌的“钩子”,真实的故事比光鲜的 PR 更吸引人。


冒险为王,风险带来低竞争  


Roy 认为只有承担巨大风险(比如公开“作弊”被开除)才能脱颖而出,因为敢于冒险的人少,竞争对手几乎没有。他提到,筹资时也要“大手大脚”,别怕高估值,尽可能多拿钱。(被哈佛大学撤回录取事件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,激发了他不惜一切代价成功的动力,并塑造了他承担巨大风险的思维方式)

他故意用 Interview Coder 的丑闻吸引注意力,筹到 1500 万美元。他的“50 个实习生”视频也是高风险策略,但成功制造了话题。

普通开发者可以尝试“出格”策略,比如发布一个大胆的测试版产品,或用争议性内容吸引流量,哪怕短期被批评。

小打小闹的竞争者太多,敢于“赌命”才能赢得大机会。别怕失败,冒险是低竞争的捷径。


“作弊”作为营销噱头  


Roy 将“作弊”从技术面试扩展到销售、会议等场景,虽然逻辑上不完全合理(比如“销售作弊”是什么?),但这个词语本身就很抓眼球,成了病毒式传播的噱头。即一个技术面试作弊的工具成了营销杠杆,最终转化为吸引投资者和用户注意力的独特卖点。

Cluey 的 slogan“cheat on everything”让人震惊,但实际是“用 AI 优化一切”的营销包装。

个人 IP 或产品可以用一个“耸人听闻”的标签(比如“黑科技”“颠覆XX”)吸引注意力,再引导用户了解真实功能。

营销不需要逻辑严密,抓眼球的噱头能快速打开市场。


模仿热门内容,制造电影化争议 


Roy 学习 friend.com 的病毒式发布视频(花费 400 万美元的电影化 AI 项链演示),用电影级视觉+争议故事(如“作弊”)制造讨论。他投资 10 万美元买专业摄影设备,计划每 2-3 周推一部类似视频。

Cluey 的发布视频展示 AI 眼镜(虽不存在),模仿 Black Mirror 风格,引发热议。

独立开发者可以用低成本工具(如 AI 剪辑或手机拍摄)模仿热门视频的钩子和节奏,加入争议元素放大效果。(平常要多观察热门视频的钩子、节奏和用户反应,模仿其风格制作内容。

电影化视觉吸引眼球,争议性故事引发讨论,二者结合是病毒式传播的公式。


真实故事增强信任  


Roy 的“被哈佛、哥伦比亚开除”经历成了品牌故事的一部分,展现了他的胆量和人性化。他认为,分享真实经历(失败、转折)能让用户产生共鸣,增强信任。

他在 X 上公开自己的低谷(闭关一年、胖 40 磅)和逆袭,吸引了大量支持者。

个人 IP 可以通过分享创业中的真实故事(比如失败、坚持)拉近与用户的距离,哪怕有争议也能吸引支持者。

别怕暴露“黑历史”,真实的故事比完美的形象更有吸引力。


AI 降低开发门槛,营销决定胜负  


Roy 认为 AI 让产品开发变得简单(Interview Coder 99% 用 AI 开发),真正的竞争在营销和分发。他提到,像 Facebook 这样的大公司,营销负责人可能是“40岁的老家伙”,完全不理解当下文化趋势,暗示需要更年轻、更有“网感”的人来领导营销。

他招募的营销团队平均 21.5 岁,都来自他的社交媒体“时间线”,因为这些人懂算法、会抓热点。

独立开发者无需追求顶尖技术,用 AI 快速开发 MVP(最简可行产品),然后专注营销和流量获取。

技术不再是壁垒,懂营销和分发的团队更有优势。招募年轻人或“网感”强的人,快速抓住市场机会。


Roy Lee 的营销策略的核心是用争议性和真实性制造流量,用高频内容和算法洞察力转化流量。


QQ_1752502449537.png


打赏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kinber.cn/post/5273.html 转载需授权!

分享到:


推荐本站淘宝优惠价购买喜欢的宝贝:

image.png

 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: 

群贤毕至

访客